新闻动态

“最物美价廉的事就是读万卷书” 作家乔叶走进北语讲述阅读与成长

发稿时间:2025-09-17 [ 字体: ]

    9月17日下午,“书香青春,阅见未来”2025年首都大学生系列读书活动之“文化名家进校园活动”在北京语言大学举行。北京作协副主席、茅盾文学奖得主乔叶带来“在写作中成长”主题分享,并与多所首都高校师生代表共话读书、写作与成长,鼓励学生把握当下、深耕阅读。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张宇蕾出席活动,为乔叶颁发主讲专家纪念证书,我校党委常委、副校长黄益方出席活动并致辞。活动开始前,黄益方副校长在教一楼荣麟厅会见了张宇蕾副书记乔叶副主席一行

    黄益方副校长在致辞中表示,北京语言大学作为以传播中国语言文化为主要使命的国际型大学,建校至今,已为世界189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30万余名校友。遍布全球的分支机构和校友,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、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做出了重要贡献。近年来,学校高度重视“书香校园”建设,通过打造“读书实践周”“语图悦读汇”“师生读书会”“晨读北语”等特色活动,构建起了“书香北语”品牌矩阵。通过多元化的阅读推广模式,培养同学们爱读书、读好书、善读书的良好习惯,让书香浸润校园每个角落。他希望同学们做“文化传承的践行者”,在阅读和写作中汲取智慧,在文化的沃土上孕育理想,在文字中遇见自我、洞见世界,在思考中启迪美好未来。

乔叶系北京作协副主席、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,现供职于北京老舍文学院。著有《宝水》《最慢的是活着》《认罪书》等多部经典作品。曾获茅盾文学奖、鲁迅文学奖、庄重文文学奖、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等多个奖项。

乔叶从自身经历出发,“成长”为关键词,回顾了三十余年的写作生涯,鼓励学生们把握当下、积极投入到阅读中去,以获得更好的成长。她讲述了自己从河南乡村小学教师到专职作家的蜕变故事:早年写作源于青春孤独时的“向外求解”,焦作日报的投稿刊发点燃了创作热情,中国青年报的持续发表不断积累信心,而编辑的反复指导与读者的回应,让她感悟到了平凡书写背后的重要价值。谈及文学进阶之路,她坦言进入省级文学梯队后,在李佩甫等名家身边曾陷入“自我怀疑的崩溃期”,但随即以书单“补课”填补空白,2004年转型小说创作,真正实现了“文学层面的长大成人”。

    乔叶结合创作实践分享小说写作经验与技巧。她以首部作品《紫蔷薇影楼》为例,阐释小说人物塑造的核心要义:“小说要贴着人物走,人物不是工具人,是有自主情感的,作家要真切感受所写人物的柔软和疼痛”。她引用加拿大作家阿特伍德的名言:“虚构的池塘里,每只蟾蜍都是真的” ,强调虚构创作需扎根现实土壤,唯有扎实的现实基底,才能孕育出触动人心的“真实力量”。最后,她寄语青年学子“天赋是很重要,但后天的努力会让天赋更为闪亮”,鼓励大家坚信学习、坚持积累。

互动环节气氛热烈,北语及兄弟高校学子围绕乡土写作的突破路径、作品真实性的平衡、细节捕捉能力的培养等问题踊跃提问,乔叶逐一细致回应。北语教师教育学院大一学生王姿然作为《宝水》的忠实读者,分享了自己的感悟:“在进京求学的列车上,望着家乡渐远,我才真正读懂小说中人与故乡的羁绊。乔老师‘贴着人物写作’的建议让我顿悟,阅读是理解世界的窗口,写作是抵达内心的桥梁。”她表示自己平日也在网络更新小说,此次讲座让她明晰“读书先于写作”的道理,更懂得了共情与同理心对创作的重要意义。

[打印本页] [关闭本页]